認識五條港

300年前先民來台到鹿耳門後,得經台江內海才能到達赤崁樓進入府城,如1685-1704康熙台灣輿圖。

▲康熙台灣輿圖(1685-1704)

1716年水仙宮(神農街1號 )由漳泉郊商合建,當時宮前有港口,透台江內海通安平。然因台江內海陸浮,郊商陸續挖掘人工港道,1752年《重修台灣縣志》的「城池圖」五條港的雛型已見。

▲1752年《重修台灣縣志》的「城池圖」已具五條港的雛型

「一府、二鹿、三艋舺」的一府是指五條港繁忙的貿易,當時不僅掌控府城經貿,也影響了全臺的經濟,成為全臺的經貿中心,十八至十九世紀盛極一時。郊商為了運送貨物,於陸浮的陸地開鑿人工水道,由北往南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各港道運送的貨物不同,也形成不同港道不同產業的特色。如佛頭港主以杉木、米,北勢港與南河港是南北貨、藥材,安海港則以糖與製粉業為主。

▲五條港由北而南分別為新港墘港、佛頭港、北勢港(又稱為南勢港)、南河港、安海港

五條港的貿易,於1720年起先後成立了商業公會的組織三郊,總部在神農街1號的水仙宮。以福州廈門為基準往北做貿易的稱北郊,以蘇萬利為首;往南的以金永順為首稱南郊,至於台灣本島的貿易是以李勝興為首稱糖郊。其他較小的郊商還有紙郊、藥郊、茶郊、油郊、布郊等,五條港裡商賈雲集,也成了台灣的經貿中心。郊商們不僅鋪橋造路、捐金建廟熱心公益外,還負責組成義軍保護地方的安全。清末、日治時期洋行興起,又五條港逐漸淤積,日人築新運河後,三郊勢衰,五條港也逐漸沒落。

▲清代三郊的貿易地圖

五條港的中間港道北勢港,其旁北勢街(今神農街)為當時商業中心,1號的水仙宮即為三郊三益堂辦公室所在,水仙宮主祀大禹,留有大禹廟的匾額,也說明水神對於港道貿易的重要。71號的金華府為許姓碼頭工人原鄉的信仰,主祀關公,兼許姓同鄉會館性質,透過金華府的信仰與附近多為許姓住戶,見證五條港信仰、職業、港道與姓氏一體的郊商生活特色。街尾的藥王廟主祀神農大帝與醫藥神,當年北勢港與南河港以運輸藥材為主,間接的促成祭祀藥王的信仰,今見民權路段(原南勢街段)滿佈中藥行,正是清代以輸送藥材為主的見證。

▲神農街街頭至街尾的三間廟宇

◄▲水仙宮整修後的模樣與大禹廟的匾

►金華府

◄藥王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