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勢街裡最後一抹郊商身影—
許藏春故居
近來台南市府極力的推動名人故居掛牌,除整理與保存在地文化外,也希望藉此舉來增進府城觀光。清代最重要的經貿場域北勢街,當然也有以郊商為主題的名人故居,因此當你從海安路走進北勢街(今神農街)不久,就能看到57號前束立著名人故居說明牌的許藏春故居,那是北勢街郊商勢力的最後見證。
▲57號各時代的使用情況
57號並非是真的許藏春故居,約莫在光緒年間這棟老宅是景祥號的員工宿舍。說起景祥號,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理事長曾國棟理事長說,據他的研究是黃景祥所創,許藏春約末於清末來到五條港投靠了許姓勢力的北勢港,一開始在景祥號當夥計,因為勤奮向上表現傑出深得老闆的賞識,升格管理帳務。後來景祥號老闆過逝後,協助東家料理家務與教育子女,最終擔任經理一職長達30年,從事砂糖雜貨的買賣,也因此管理了「金永福號」、「金陞美號」、「協慶號」、「金永發號」四艘商船,是清末日治時期府城重要的商賈。
▲景祥號在清末時期擁有的四艘貿易船
許藏春活躍於日治時期,從總督府資料得知他曾擔任台南地方法院舊慣囑託、台南學務委員、地方稅委員、保甲、衛生局長與三郊組合會第二任會長,延續了清代三益堂三郊值籤的輪值制度。與第一任三郊組合會會長王雪農合作,兩人不僅皆從事砂糖業與前後任三郊組合會會長,事業也都橫跨府城北勢街與鹽水兩地,足見關係深厚。許藏春承繼三郊為地方公益而努力的宗旨與精神,除曾發起重建法華寺及水仙宮外,對於許姓的祭祀信仰中心「金華府」當仁不讓的捐金,也發起重建募款的活動,主將原先位於74號的金華府會館性質的原鄉信仰,遷建於對面71號。晚年許藏春回到他的故鄉石獅鳳山安養天年,五位子女也跟隨回家鄉,五條港的北勢街事業由長孫許炳煌接手,成立益泰行經營至光復後。
▲許藏春擔任過的職務
許藏春故居原址應該在海安路與神農街口,因民國80年的拓寬工程被徵收。依當年許家的財富判斷,其故居是在今日神農街的偶數號,偶數號的房子前門在神農街,後門在佛頭港,縱深70公尺,有五進那麼深。而57號一直作為員工宿舍兼倉庫使用,隨著益泰行的歇業原先為員工宿舍的57號也荒廢一陣子,2007年一群來自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的畢業生,為了尋找一處可以展覽作品的空間來到神農街,與57號的老屋看對了眼,於是以陳美惠為首的四人幫開始在此落腳,後來逐漸擴充到七人。藝術工作室取名為57,當然是以門牌號碼57號為出發點,古樸的老宅掛上57字樣的透明招牌,一點違和感皆無,與寧靜的神農街相得益彰。
▲57工作室示意圖
57藝術工作室主要訴求「『藝術』與『生活』為一體的超異能空間」,「希望提供『藝術』給人們有更驚奇的『生活』」。從創立以來皆無任何的贊助與收入,一直以文化部、文化局等機構申請些微的補助,而老屋的第二進則為工作室的文創品展售區,前面第一進的空間是以出租展覽空間為型態,希望能讓其他設計工作者也能有展出空間,基於這樣的信念,出租的空間也都只收取等同水電費用的金額。至於57藝術工作室後來也曾與對面76號的76藝術空間合辦展覽,取名「我們同居了!57-76創作聯展」。後來夥伴們將傳統的椪餅加入冰淇淋,變成椪冰於是在網路上與神農街上變成討論話題,也成為57藝術工作室的招牌。
▲57工作室招牌商品-椪餅冰
57藝術工作撤走後,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為了保存郊商文化,於是承接了該棟老屋,除了2017年讓老屋掛牌成為名人故居外,也將老宅整理變成是一處講五條港、講台南文化歷史的展覽空間,透過協會的志工空暇的時間,才有對外開放。裡面的陳設都是協會會員提供相關物品,如各種秤、算盤等。還有一個火爐是本身房子裡的舊物,也別具意義。其他同時代的煙斗、風琴、老舊梳妝臺、電話等都陳列在一進的二樓。至於一進的一樓擺了長桌,是一個讓遊客可以休憩交流的空間,除了掛滿五條港由來歷史與古街道的說明牌、古地圖與老照片外,也有一些景祥號與益泰行的牌匾,以及許藏春本人著清朝服飾的照片與說明板。此外櫃臺區則置放許多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歷年來為台南所出版的書籍,靠近天井處也有一些許家後代目前所販賣的雜貨,這裡完全採自助,您想要買書、買雜貨都請遊客要有本心自行將錢放入樂捐箱,而且協會還特別強調這些經費都是樂捐,全數用於文化資產的推廣。
▲目前二樓的展示
透過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的整理,整棟老宅回復往日風華,雖非原本的許藏春故居,而是員工宿舍,但因保存完整,可透過老宅的空間了解與認識當時靠北勢港屋子的模樣。老宅的空間有二進一落,但是第二進已被分成半,另一半為另一戶人家,出入口在原北勢港遺址的防火巷上。即便如此仍能看出當時北勢街郊商聚落的樣貌。不管是一進還是二進,上樓的樓梯都在入口的左側。
57號的老屋最珍貴處是天井保存良好,半圓型的水井仍可打水。一進與二進間原先有過水廊道以在雨天能避雨,而能自在的遊走一進與二進間,而且二進的門面也維持當時樣貌,紅色門聯、磚紅色古磚、藍色的門與窗框,質樸的味道,別有一番風情。
目前57號臨神農街的門面是是在1999年神農街立面整修時所作的改造,採用了日治民國早期木框加玻璃的門扇,維持原先老街的古樸氛圍。曾國棟理事長特別說明這棟老屋的上門框上有許多的洞,說明了在清代這棟老屋的門可不是目前有軌道的拉門,而是一片片的木板,透過卡榫就能將木板門扇安裝上那些洞,這也是做生意需要大的門面所作的設計,與天井裡二進的兩片門扇立面,是屬於私宅隱秘概念用途的設計,完全不同。另外二進也保留了閣樓的空間,因此在二進那棟屋宅除了可上到二樓外,還能再上到閣樓,對於神農街的街屋二進部份,多數毀壞重建或者已整修加強穩固不見原貌的現況下,能夠還保有原先樣貌的,實在罕見,也彌足珍貴,因此由協會經營保存的許藏春故居,足以挑起神農街郊商街屋空間型態博物館的大樑,也讓後世子孫能看見最後一抹郊商生活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