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條港郊商房子的特色
1999年透過神農街的老屋整修,五條港開始被認識,打開了能見度,我們也終於知道一個關於台江陸浮的故事,與清代曾經掌控全台經濟體的郊商貿易。
北勢街(神農街)是當時郊商的中心,從神農街可看到郊商文化的縮影,那種前街後港的屋舍格局,整個區域依旁著港道而生的景像,極具世遺文化的特色。

▲清代北勢街以北的街屋為五進,以南的街屋為二進
如上圖神農街兩側的房子,往南臨北勢港,往北臨佛頭港,因為港道距離神農街的遠近,造就臨北勢港的房子是二進一落,臨佛頭港的房子有五進四落深約70公尺。清朝時兩側房子的使用方式如圖。


無論是怎樣格局,房子後面鄰港道處都有自家小碼頭,以神農街南側鄰北勢港(又稱為南勢港,是同一條港道)的房子為例,當時小舢板船從鹿耳門運貨到北勢港,尤其是退潮時需要透過碼頭工人拉船至店家的後院碼頭,抵達時碼頭工人將貨物搬上岸,置放於二進的倉庫,以供一進鄰神農街的店鋪做生意。

▲清代航行於五條港與福建船隻的示意圖
此外,神農街一進的街屋牆壁多為共用,從金華府廟體的牆壁像似借用左右隔壁的牆面,只搭建屋頂的情景,就是這種狀況。

▲金華府照片
神農街街屋屋頂的大樑,是數棟相連,這樣的屋袈力學非常穩固,經921地震與2016年2月6日永康地震的考驗,神農街的街屋依然完整。也因為如此,每戶都採用同樣規格寬度的杉木當大樑,因此每一戶的面寬都是一致的,如圖。

▲神農街的街屋面寬一致
還有神農街的面寬雖窄,如圖,但在清代可是有雙線道的大街道,可供兩輛牛車來回交會運送貨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