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載兩代情誼、疼惜本土藝術—
91號陶生活
走在神農街裡,你很難發現店家的招牌,神農街的店家很有默契,即便有招牌也都不大,努力的讓神農街維持老街該有的氛圍。其中店門口左側釘上一片木板,木板上有陶燒的兩顆吉祥紅柿與一隻蝸牛,陽刻細筆的寫上店名「陶‧生活」,從蝸牛搭配生活兩字,大概可以猜得到老闆追求放慢腳步、樂活自在的生活哲學。招牌的木板上方有91號的木質門牌,雙木的質感搭上米黃的牆面突顯質樸美感,也預告陶生活賣的陶器講求的是作品本身的內蘊與靈性。一旁有著咖啡色木框的門,上氣窗的綠橫條上釘滿早期自來水的水號牌、台電的戶號牌等鋁牌,還有斑駁掉色的91號門牌,衍然是個小展場,讓人掉入時光機早年用水用電需要掛鋁牌的年代。再往上頭看,可看到寫有屋主名字的木牌,原來屋主姓陳,全名是陳永鏜,是老屋的第二代主人。
陳家在一百多年前爺爺輩的時代,蓋了這棟老宅,陳家很自豪是當年最美的房子。為何會選擇神農街,據說當時有許多的會社在此,是條頗繁榮的街道,能來此居住都是經濟條件不錯的人家。傳到第二代陳永鏜先生,是作金飾加工的工作,但是工作室不在此,91號的房子是當純住家。陳先生是成大畢業的高材生,因為從事金飾加工的關係,後來在天井的位置,加蓋了工作室,可說是極為先進。
陶生活的老闆王敏榮先生,會來神農街開店,主要是情牽兩代的好情誼。在神農街單數號的房子格局都是二進一天井,第二進的後門就是北勢港,91號的陳家老宅也不例外,後面是港道,天井部份有一口井。陳家後來在第二進部份改建了RC建築,臨神農街的第一進仍舊維持百年模樣,也空了下來,於是就承租給王敏榮老闆的兩位姑姑,姑姑們與陳家是舊識好友,來此居住有幫陳家看管整理房子的意味。一進的空間當時被分割成兩邊與前後,後面都是小孩房間,前面是工作室兼房間,因此你走入陶生活時,會發現店內的地板前後造型不同,臨路邊的是磚紅色的八角型地磚,後半是洗石子,正是這個原因。兩位姑姑家的工作性質也不同,一家是代書,另一家是專作設計的美術社。專營美術設計的姑姑先來此居住,恰巧隔壁89號新蓋屋卻不居住,在姑丈的遊說之下,房子賣給了姑丈,於是從事美術設計的姑丈一家,遷移至89號。隨後另一位從事代書事業的姑姑續住,當孩子大了空間不夠使用,從事代書事業的姑姑也搬離後,一進又再度空了下來。
從事建築業二十幾年的王敏榮先生,後來到四川發展,也學習了陶藝,七八年前,91號老宅進行了整修,也空了下來時,陳家不願意租給不熟識的人,那時王老闆覺得台灣陶藝在水準之上,思考許久於是來到神農街,承接姑姑們承租的老宅,也串起兒時在神農街玩耍追逐的記憶。開起「陶生活」藝品店,除持續幫目前陳家第三代管理房子外,也想藉此幫台灣陶藝作品推廣。陶生活除了賣陶外,王老闆發現台灣的青年陶藝家的作品,鮮少被關注,所以店內主要賣的是藏家級的本土作品,老闆偏好樸實有內韻的物件,就算是茶具也有它個性與優雅氛圍的美感,這些追求高藝術價值非主流的陶器,通常體積是比較大的,置放在二樓。當然也有一些小物件如柿子,以呼應來此的觀光客能夠有個伴手禮可帶回,多置放於一樓供觀光客方便選購。
2012年王敏榮先生與110號鳳凰特區藝術工作室的廖小樹藝術家合作,以神農街與府城鐵窗的花紋為意象,創作了「鐵花開了」作品,「鐵花開了」在海安路上,是繼藍晒圖後受到歡迎與喜愛的作品。這片牆因103年台南市政府放棄了海安街道美術館後,被牆主收回轉賣出去後,就被畫分成多個攤位。王老闆對於當年的作品被拆毀保持平常心,他認為創作的公共藝術,本就沒有打算保留長久,有時時更換的想法,在當年就是鼓勵年青人、鼓勵一個創作團隊,承租了一片牆展示他們的作品。王老闆的這顆鼓勵年青人的心,就像他開陶生活,就是想要推廣台灣優秀陶藝家的作品,這份守護台灣藝術的暖心,就像91號這棟老宅滿載陳家與王家兩代人的美好情誼,相互的信任與代代的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