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有碼頭工人身影
69號許家雜貨店

走入神農街,很難不被店前那台彈珠臺所吸引,那正是69號許家雜貨店鮮明的標誌。這棟老宅可追溯到許益嘉老闆的爺爺(排行老六),算算得回溯到民國前二年的年代,許太太說據二伯的描述,爺爺輩是搬運工,當時在北勢街(今神農街)以及後面的北勢港聚集許多搬運工,負責把貨物搬來搬去,屬於苦力粗活的工作。將時空翻轉到民前二年,正值日治初期,雖然五條港受安平開港的影響逐漸沒落,但日治初期北勢街仍舊繁忙,因此許家正是早期北勢街許姓碼頭工人的生活寫照,也是神農街聚集許姓同鄉,同以金華府為原鄉信仰的代表。

▲吸睛的店前彈珠臺與有許多許姓同鄉宗欽捐錢重修金華府的石碑

69號的老宅是許家爺爺當年三十歲時,來北勢街蓋的。當年蓋房子都是從內地進口木材,所蓋的房子。房子是二進一天井的隔局,天井裡,早年有井,隨著時代的轉化,井的功能消逝後,就被封起來了。同其他神農街的房子一樣,如果是家族同住,都是一間住著一房一戶。第一代的祖父有七位子女,而許益嘉先生的父親排行第六,而許益嘉先生則排行第五,他有八位兄弟姊妹。以許老闆的父執輩為主,臨神農街的一進一樓當然是店面,一直是由伯伯一家經營雜貨店,伯伯也住在第一進的樓上。第二進的樓下前面是神明廳,後面是住著四房一家,四伯是在做印刷與木工裝璜的。神明廳的正上面是住著六房一家,也是許益嘉先生小時候全家的住所,二進二樓的前半是父母親居住的地方,後半就是兄弟姊妹一起居住的房間。總之,有賺錢的親戚後續就逐漸搬離,最後剩下四伯夫妻,當四伯夫妻都過逝,房子沒人住,許益嘉先生與太太於是搬回來住,也以經過了八個年頭。

這麼個大家族住在一起,每房的每一人工作職業都不同,不僅精彩、多元又很有趣。如第五房是助產士,住在神農街時期的當時出生的嬰兒,都是她接生的,85號的王仁志老師全家正是許家的助產士所接生,據王仁志老師的回憶五房當時是南西里的里長,五伯許永元在公家機關做事,也在孔廟當過委員。總之家族有些已移居海外,每年回台避冬,都會回來老屋看看;有些當了醫生,有些當了老師,還有當了公車司機等等,都發展的相當好。

▲許家家族譜系與從事的職業

▲1999年開設「金長興特殊印刷廠」的模樣

▲2019年現今雜貨店的模樣

許益嘉先生在二十幾歲時因父母過逝後,搬離神農街獨自發展,也因此不像留在神農街老宅的親戚們能讀較多的書,而是當一名水電工。但是太辛勞了,約在民國93年時第一次中風,修養後仍舊繼續水電的工作,當八年前回到神農街來,69號門前掛上水電招牌繼續工作。台南市文化協會的創會會長鄭道聰老師有水電的工作,一定找許先生,甚至神農街早期辦花燈展,水電部份也是由許先生來施工。大家都知道69號是作水電的工作,人人都來找許先生處理。後來二度中風後,走路不方便,有時還會暈倒或跌倒,只能完全的休息,只幫熟識的人,作些簡單的工作。

▲1999年開設「金長興特殊印刷廠」的模樣

▲2019年現今雜貨店的模樣

在這樣的機緣下,因對面的74號的鄭道聰老師家開店,想起這棟老屋曾經賣過芋頭冰與經營雜貨店,於是擺個冰櫃賣起芋頭冰。最初也只賣芋頭冰,後來逐漸添加一些雜貨,變成雜貨店,好似回到這棟老屋的往昔時光─賣雜貨與芋頭冰。或許當初是當成店鋪在經營,店面一樓的一進接天井的位置,有個像門大小的洞,卻沒有門扇,就是要方便取貨堆貨吧!

▲當年對面74號鄭道聰老師開店模樣

▲一進通往天井有開洞卻無門的裝置

▲目前經營雜貨店的模樣

▲店內的擺設以及用老櫃來當商品的展櫃

下次,若來逛神農街,想回味兒時的芋頭冰,別急著付錢吃冰,先打盤彈珠吧!說不定好運找上你,能打中雙球、多球芋冰,讓你好好的品嘗與回味古早時候神農街的在地冰品。

▲打彈珠的情景與冰品種類

▲受訪的許益嘉先生()與其夫人(右)

▲許益嘉先生與探索府城採訪的同學合影